發燒不必太緊張?
媽媽我就是很緊張~
發燒處理,發燒是幾度,小孩發燒,幾度算發燒,發燒不退,發燒怎麼辦,發燒網,嬰兒發燒,小孩發燒38度,化療後發燒,兒童發燒頭痛,發燒喝
先跟大家說一下發燒了,該怎麼辦?
測量體溫,了解體溫多高。
多喝水或果汁,給予容易消化的食物。但避免喝咖啡或酒精性的飲料,並且可以用淡鹽水漱口。
口溫在攝氏38度以上時,應在患者的額頭上使用冰袋或睡冰枕。
如高過39度時,可給予溫水拭浴(用小毛巾沾濕攝氏約26.7—37度的溫水,
輕拍沾濕全身,避免用力擦拭),可以有效的降低體溫。
安排安靜涼爽的環境,保持室內通風,但不要直接對病人吹風或吹冷氣,
盡量讓病人臥床休息,病人需要有充分的睡眠,避免給穿太多的衣服或蓋太厚的被子,衣服盡量穿輕薄柔軟之棉質睡衣。
如有出汗時,立即擦乾,需要時,更換乾爽的衣服。
如病人有發冷、發抖的現象,應給予保暖,同時可給慢慢喝熱茶或熱湯。
小孩子發高燒時容易引起抽筋,除了衣服不要穿著太多外,要在上下牙齒間放置硬物,
以防咬傷舌頭,但勿強行將硬物置入口中,防牙齒受損或口腔外傷,並緊急送醫。
如果發燒一直持續不退或高到攝氏39度以上,
或伴有其他症狀,如皮膚有紅疹、關節紅腫、疼痛或呼吸困難,應緊急送醫治療。
切勿自行購服成藥減輕症狀,而不易診斷真正的疾病。
最重要的~
有些特殊的情況,一定要儘速帶孩子去看急診,以鑑別是否有較嚴重或危險的情形:
( 一 ) 發燒超過四十度半: 燒得太高就有可能是有嚴重的疾病,
例如中樞神經感染、藥物中毒、敗血症等。要注意的是,不要把 " 四十度一 " 誤認為 " 四十一度 " ,
因為前者相當常見,而後者則罕見,而且也較可能有嚴重的問題。
( 二 ) 發燒合併抽筋: 此時要考慮是否是腦膜炎、腦炎還是熱性痙攣。
此時要注意小孩抽筋的型式、抽筋時間的久暫、以及抽筋前後小孩子的狀況, 以供醫師作為診斷的參考。
如果是中樞神經感染,則需要較積極的處理。
可能只是單純的熱性痙攣,則十分良性,以後再發作也不必過分緊張。
( 三 ) 發燒合併劇烈嘔吐或嚴重腹脹:
當然普通的感冒或腸胃炎也可能有這種情形,
但也可能是腸道阻塞、腦壓上升等嚴重疾病,需要立刻送醫以鑑 別原因並治療之。
( 四 ) 發燒合併劇烈腹瀉或大量血便。
( 五 ) 發燒合併有發紺、呼吸困難、呼吸急促、神智改變等。
( 六 ) 發燒合併有皮膚紫瘢或紫點。
( 七 ) 發燒年齡小於三個月:
因為此時嬰兒抵抗力尚差,可能有嚴重疾病但症狀不明顯,或是病情變化快速,
因之小於三個月,尤其是小於一個月的 嬰兒發燒,要格外小心。
當然也要考慮是不是房間太熱,或是衣服穿太多、 包太緊引起的發燒。
發燒的前一、二天都可以自行觀察,無論大人、小孩,其食慾、活動力、精神狀態都是觀察重點。
陳永綺醫師說:「門診常見小孩子燒到39℃了,還是活蹦亂跳、飲食照常的,家長就不必太過擔心。」
而且人體發炎反應通常不會只以發燒來表現,多會伴隨其他症狀,
例如感冒時還會出現咳嗽、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、罹患肺炎時可能咳嗽會喘、尿道發炎會伴隨解尿不適等等。
郭建峯醫師提醒,如果持續發燒且症狀加重,就應求診。
病人的症狀、個人主觀感覺是很重要的觀察重點,無法光從發燒來推斷是何病因引起,必須從其他症狀,甚至抽血檢查來找出病因。
所以發燒可先觀察,但是,「當你覺得怪怪的,就是很好的就醫時機。」如果出現食慾減退、呼吸受阻等失能的現象時,就是警訊!
但是免疫力差的族群則應特別謹慎,如糖尿病、肝硬化、肺病、洗腎患者,發燒時最好在第一時間讓醫師診治。
發燒三階段的症狀
發燒分成發冷期、發熱期及退熱期三個階段:
1.發冷期
《 徵狀 》:全身發抖、手腳冰冷。
人體血管開始收縮、藉發抖來產熱,此期間的長短不一定,會到體溫達新的設定點才結束,通常發冷期愈明顯時,發燒的程度也會愈明顯。
此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,以預防打寒顫,若有口渴現象,應補充溫水。此階段不可進行物理性降溫,如溫水拭浴、躺冰枕等都應禁止,否則反而刺激體溫中樞燒得更厲害。
2.發熱期
《 徵狀 》:全身溫熱、呼吸心跳變快、頭痛、倦怠等。
此階段已滿足體溫中樞所需要的溫度,但發燒的時間長短卻不一定,一般感染所引起的發燒可在48小時內緩解,腸病毒、流感等可能會持續3~5天,甚至1週,而不明原因所引起的發燒則會超過2週以上。發燒期間的體溫通常高高低低的,需待身體產生抵抗力或致病源消除,就不會發燒了。
此時應注意水分的補充、營養的攝取,並留意是否出現脫水症狀,可視病人狀況給予退燒藥或物理方式降溫。建議在服用退燒藥30分鐘後,體溫若持續高溫時,再以物理方式輔助降溫,減輕病人不適。
3.散熱期
《 徵狀 》:流汗、體溫稍降。
體表會藉排汗來散熱,所以應補充水分、注意適當保暖,並且把汗水擦乾,換穿寬鬆、易吸汗的衣物較佳。
超過38℃,發燒了!
醫師通常會將38℃定義為發燒,是指耳溫或肛溫達38℃,而口溫37.5℃、腋溫37℃以上亦可能是發燒了。人體許多部位皆可測得體溫,但有些微差距,其中,耳溫與肛溫接近人體中心體溫,但因為新生兒不適合測量耳溫,所以肛溫是嬰幼兒的首選。而測量腋溫及口溫時受影響的因素較多,如衣物多寡、剛喝過水,都會影響到耳溫槍則因操作方便、迅速且準確,所以普遍成為居家測量體溫的工具。
耳溫槍主要以紅外線測量耳膜的溫度,因為耳膜的位置接接下視丘,也就是體溫調節中樞,且與頸動脈的血流相通,所以耳溫可說相當於人體的中心體溫,但是人體的耳道是彎曲的,使用於3歲以下的幼兒時,要把耳朵向下向後拉,3歲以上的孩童應把耳朵向上向後拉,所測得的溫度較準確。
發燒時應準備一張發燒記錄表,約2小時測量一次體溫並記錄下來,由此可看出發燒的嚴重程度,可作為醫師的診斷參考,但不是燒得愈厲害就代表病情愈嚴重,應連同合併症狀一起觀察。
發燒了,該怎麼辦?
當我們遇到家人發燒了,首先想到的就是趕快退燒,但如前所述,適度的發燒是對身體有利的,所以並不需要積極退燒,以免混淆醫師對病情的判斷,因為無法得知是致病源解除才退燒的,或是因為服用退燒藥的關係。郭建峯指出,使用退燒藥的時機是,當病患燒到38.5℃以上,且因伴隨的頭痛、肌肉痠痛、疲累而無法忍受時,就可考慮服用退燒劑,來減輕病患的不適。
1.退燒藥
普拿疼、阿司匹靈、非類固醇解熱鎮痛劑都是常見的退燒藥物,但21歲以下禁止使用阿司匹靈。退燒藥主要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形成,使大腦體溫中樞所設定的溫度能暫時降低,並刺激血管擴張,以達到發汗來幫助體表降溫的效果。經由以上的藥物,體溫多會暫時性的下降,但可能藥效消失後,體溫又會恢復高溫,這是因為致病源尚未解除,服用退燒藥只是治標不治本,讓身體感覺舒服一點的症狀治療藥物。
退燒藥物應依醫囑使用,不可自行將劑量增加或多服幾次,否則超過安全劑量可能出現傷肝、傷腎及失溫的情形,使用過量的退燒藥會讓病患的中心體溫過低,反而會刺激大腦更積極地產熱,導致全身發冷、顫抖,此時應再加強保暖並補充水分。
另外,陳永綺提醒,即使服用退燒藥仍可能無法降至正常體溫,這也是正常的!通常使用退燒藥2小時後,可讓體溫降低1℃左右,發燒處置不以快速降溫為原則,只要維持在38℃左右就可以。
2.物理性降溫法
在給予病患足夠藥量的退燒藥後,體溫仍無法下降時,可以用物理性的方法輔助降溫,但建議是在服用退燒藥30分鐘後再進行。
溫水拭浴是常用的降溫法,用毛巾沾37℃的溫水擦拭身體,可讓皮表的血管擴張,將體表溫度散去。因為嬰幼兒的體表面積較大,所以用此法的效果較好。禁止用冷水或酒精拭浴,此種方法會讓體表快速降溫,反應太過劇烈反而可能造成抽搐,讓病患更不舒服。
泡溫水澡也是同樣的原理,但要注意水溫需維持在38℃~40℃左右另外,建議不要對無表達能力的幼兒使用冰枕、退熱貼,以免造成局部過冷或體溫過低。
身體藉由發燒來提醒我們「有狀況了」,只要處置得宜,記錄發燒的程度、觀察合併症狀是否加劇,若沒有失能狀況出現,其實不需太過緊張,重點是在找出發燒的原因為何,才是看待發燒、治癒疾病的根本之道!
體溫升高不等於發燒
穿太多衣物、運動、泡澡都會造成體溫上升,但如果是中暑或熱衰竭就需特別小心,這兩種情況都是在高溫環境下太久,汗腺失去功能,無法有效排汗所引起,體溫中樞仍維持在正常體溫的設定點,若沒有即時降溫,體溫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持續攀升,數小時內就可能危及生命。
面對中暑病患,首先將病患移至陰涼的地方,開電扇或冷氣降低環境溫度,同時鬆開衣物、以冷水擦拭身體等物理性降溫後,儘速就醫。另外要注意的是,不能給予退燒藥,因為退燒藥物是讓體溫中樞的設定點降低來達到退燒效果,沒有散熱的功能,反而對身體有害。
發燒會不會「燒壞腦子」?
事實上,燒壞腦子非發燒本身造成,而是自體免疫疾病或細菌、病毒進入腦部,破壞腦部細胞造成腦膜炎、腦炎所造成。過去會有「燒壞腦子」的說法,是因為有些孩子因腦部發炎引起發燒,留下不可恢復的傷害,才有了這樣的關聯。
大腦細胞的成分是蛋白質,當溫度達42℃以上就會逐漸破壞,但人體有保護機制,會釋出散熱劑,使體溫維持在41℃~42℃,所以人體會自我調節,體溫不會一直往上升高。因此,一般發燒很少超過41℃,不必擔心會因為發燒燒壞腦袋,但是當出現異常高溫時,仍要盡快降溫並送醫救治。
留言列表